欢迎您来实习就业网

手机APP
当前位置 首页 > 职场薪闻 > 职业指导 > 职场前线 > 企业招聘难,除了多渠道 还要少一些套路
企业招聘难,除了多渠道 还要少一些套路
作者:实习生 时间:2023/3/10 阅读:3837次

实习就业网(www.shsxjy.com)实习生导语:今年又是一个企业招聘的高峰期。有这么几个问题,一直困扰着企业 HR:为什么企业招不到人?如何做到快速招到人?如何管理好公司的人才梯队?面对这些问题, HR们都知道去做多渠道招聘,但做完一次就不想做第二次了。


提高工资水平和拓宽招工渠道或许可以缓解“招工难”,但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,劳动力数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,只有拓宽招工思路,才有希望。在人社部发布了《2021年第二季度最缺工的一百个职业排行》。在排名前100名的职位中,有39名属于生产制造及相关人员,可见,今年上半年,我国制造业的用工状况一直是供不应求的。


异象

某知名大厂将流水线上的员工返工工资从5500块提高到了10000块。据了解,返费是这样的工厂吸引工人的一种方式,他们在工作满一定的天数后,除了每月工资外,还会得到额外的奖金。还有的发布了一项内推奖励政策,这一政策曾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,根据这一政策,公司的员工推荐自己的老员工,可以获得500元的奖励,被推荐的老员工可以获得1500元的奖励。引荐新员工入职,引荐人可以拿到1500块钱,新员工可以拿到500块钱的奖金。


很明显,制造业企业为了招工、留住员工,都在想方设法,从“通过关系进入工厂”,到现在经常提到的“工人去哪里了?”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从国家战略调整和产业布局来看,河南,四川,安徽,这三个曾经是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地方,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战略性投资,中大型企业巩固了地方资产,小微企业以较低的门槛和较高的利润,激活了地方经济,极大地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岗位,不再需要去长三角、珠三角这样的制造业大省打工。


就制造业而言,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,年轻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,与老一辈人对工厂的“待遇优厚”、“铁饭碗”、“以厂为家”等传统观念不同,现在的年轻人对制造业的热情已经渐渐消退,转而投身于外卖、快递员、快递员等新经济领域。从劳动力资源角度来看,1975-1985年中国所享受到的“人口红利”,为中国制造业迅速成为“世界工厂”,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,并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。在生育政策的影响下,人口红利消退所带来的部分劳动力将首先冲击到制造业。


套路
“工厂高薪难招人,指的是,对外宣传8k,进厂询问5k,月底实发2.8k。”“找工作的时候,招聘信息写:工资7k-9k;面试一谈:7k;再问:底薪4k,剩下3k看绩效。”在部分招工难的情况下,这样调侃工厂“工资套路”的评论并不少见。加班加点、低工资、简陋的工作环境,这些都成了年轻人心目中工厂的代名词。除了工资之外,还有“介绍费”,也就是奖金,鼓励老员工在自己的家乡、亲戚、朋友中寻找劳动力,并对新员工进行奖励,这也是制造企业常用的招聘方式。


近年来,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和渗透,短视频招聘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招聘方式。根据媒体报道,为了吸引新一代蓝领,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的促销活动,鼓励员工通过直播或者短视频来招聘新员工。


与传统的招聘方式相比,短视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,传递出更多的信息,包括但不限于岗位要求、薪资水平、工作环境、企业活动等等。上述企业的员工,就是通过在抖音、快手等平台上,将工资条、日常工作内容、公司活动场景、招聘需求、联系方式等内容,吸引有兴趣求职的人前来咨询。这些“粗糙”、“直接”但相对“真实”的招聘视频,让双方,特别是求职者,建立起了一定程度的信任,随着招聘过程的双向选择,求职者对公司的薪资、工作环境、文化氛围等软硬件条件有了比较和判断,公司也会展现出自己的相对优势。


与此同时,利用短视频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,以及同城推送、相似话题推荐、信息匹配等大数据功能,在一定程度上,招聘信息在推广方面要比传统的招聘渠道更胜一筹。在招工难的困境中,企业除了在薪资待遇、工作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外,还可以“不拘一格”地根据求职者的信息来源、求职方式和偏好,尝试提供多元化的招聘渠道。


破局之道

短期内,或许可以通过提高工资和扩大招工渠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,但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的萎缩,指望依靠人口的“红利”去做重复而单调的工作,显然是不可能从长远来看,也不可能满足制造业的升级需求。实现工业自动化,推动智能制造,是未来解决招工难、用工难,并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的核心手段。但是,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,投资于智能制造的自动化设备昂贵,维护费用高,对人员素质要求高,可能会造成投入和收益不成比例等问题,这些都成为了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顾虑。


大和小,各有各的优势。对中小企业来说,盲目地追随和学习大企业的自动化进程,是与自身发展状况不符的。以少量投资推进,让企业内部包括员工先行适应,再根据用工需求缺口及生产需要,持续投入资金、人力与物力等要素;与此同时,要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,以满足员工自身发展和企业自动化生产的需要。抛弃一蹴而就的想法,逐步推进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制造,这是中小企业在制造业升级趋势下,平衡短期经营与长期发展需求之道。

来源:原创
热门推荐